在圭、璋、璧、琮、玦,一众的高古玉器之中,“玉璜”或者称之为“玉衡”的存在感,似乎是最低的。甚至连这两个名字到底孰是孰非,到目前为止,都尚且没有定论。
而其曾经在历史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,却不输上述的这些礼器。例如据《尚书•舜典》载:“正月上日,受终于文祖。在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……”
展开剩余82%由于年代久远,文字又太过简略,所以关于这段话的解读一直都众说纷纭。不过学界大体上都认为,是用玉做成的天文仪器,通过观察北斗七星,或者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星,来校准历法,主持民政。
此外,据《周礼》载:“以玉作六器,礼天地四方。以苍璧礼天,以黄琮礼地,以青圭礼东方,以赤璋礼南方,以白琥礼西方,以玄璜礼北方。”
尽管经过考证,以及对考古发现的对照,《周礼》中所记载的礼教制度,大概率并未全面的实施,但这也绝非是完全出自儒家一厢情愿的臆想。能够得出如此的结论来,应该是有远古时期祭祀礼仪的遗迹可寻的。
无论如何,从这些典籍的支言片语中,我们也不难看出,玉璜作为一种礼器,在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。而从文物的角度上看,浙江萧山与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数量颇多,且距今7000年之久。
至于这个器形的成因,以往有人提出是加工玉璧的失败产物。尽管也的确有用残断玉璧改制成玉璜的案例吧!但笔者认为,那只是偶然性的权宜之计而已。
从玉璜早期的出土区域,以及形态分析,宽体璜应该是石刀或蚌刀的升级版本。过去带有儒家思想的学者则认为,玉璜五德属水,所以才多刻龙纹,形状代表彩虹。
其所对应的为北方,五色为玄(即黑色),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。但实际的情况却是,玉璜上不仅刻有龙纹,还经常刻有凤鸟纹、虎纹、谷纹与云纹。
西周时期它经常被用作玉组佩中心的“衡”,虽然郭宝钧、孙机、郭沫若等专家都曾对其串联排布的方式各有一番设想,但无论如何,玉衡却总是处于核心位置。
入汉以后,玉组佩渐趋势微,结构开始简化。历经东汉末年的战乱,更是几近销声灭迹。直到身为建安七子的玉粲,重新规划了一套全新的结构,玉组佩才迎来短暂的复兴。可是南北朝时期早已不复往日的繁华,多为无纹素器,少数仅用细阴线刻划纹饰而已。
此后的一千多年里,玉璜基本上退出了大众的视野,着实有些可惜。如果今天有匠作愿意复刻这一深具文化底蕴的器形,参玉代表一部分爱好者表示,我们是很高兴入手的。
最后再讲讲玉璜、玉衡、玉珩这三个名称。“珩”与“衡”显然是衍生字或者假借字的关系。而“璜”与“衡”字音相近,很可能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,七国中不同区域的不同写法与发音。
比如新莽时期铸造的六泉之布里的“大布黄千”,其中的“黄”字就通“横”,进而通“衡”,表示此币价值一千枚五铢钱的意思。所以“璜”、 “衡”与“珩”仅是历史长河对文字开的小玩笑而已,并不值得与器形、纹饰、用途去计较。
(图片均来自于网络转载)
如果你也认同“参玉”这种,不以销售和田玉牟利为目的,
希望给自己的兴趣爱好留下一小块净土的作法,
欢迎您通过点赞分享,来加入我们。
发布于:河北省